中国学术界如何捧出一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诱惑
薛定谔的一书《生命是什么》中提出,生命是一个逆熵过程。生命的进程伴随着能量的消耗,从混乱无序走向高度有序。同理,做好事千难万难,做坏事易如反掌。进步,需要付出汗水、时间、恒心和忍耐,才能攀登文明的高峰。堕落,只需要在悬崖边抬一抬脚,便可坠入万丈深渊。
作为国际上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拿到一个诺贝尔奖难度可想而知。无数国人在网上企盼中国的诺奖数量的突破,表达对国力、荣耀和文明高度的期望。
眼下,就有一个学术论文,据说有七个诺奖的成果。只要中国学术界愿意捧场,是可以加速中国短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进程的。
七座诺奖的底气:内在逻辑是衡量文明高度的唯一标尺
有人会有疑问,你确信你的作品能拿7个诺奖,凭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名校的博士博士后都未必能争取到,你哪来的自信?把你的SCI作品链接发出来看看。
一项颠覆性的科学成果,其价值难以用传统指标来衡量。真正的评判标准在于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及其重塑认知的历史价值。唯有尊重逻辑与客观真理,我们才能领略到它所展现的全新的科学秩序。
诺贝尔奖的本质,是对一项成果历史地位的追认,而非荣誉的授予。因此,评判的标准从来不是资历或名望,而是其内在逻辑是否严密,其历史价值是否颠覆传统。若一项成果以其内在逻辑,展现出足以重塑人类认知的力量,那么,收获七座桂冠,不过是历史尘埃落定后,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7个诺奖传说的起源,来自我与一位外语老师的邮件:
…………
我并不要求老师逐步理解每个公式推导的细节,可以依赖其他方式确保公式的准确性,比如由他人审核核实。如果有需要,我可以提供详细的解答,以确保您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
另外,我想给老师一些正面的反馈,希望能够减轻论文复杂度造成的困难。Mathematica作为全球最强大的通用计算系统,其创始人Stephen Wolfram在我采购软件版权时阅读了论文的初稿。虽然他在科普节目中未直接提到我的论文,但在多次演讲中提到了我的论文内容,我认为这是一个大佬的非正式认可。
在《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A (June 7, 2023)》的演讲中,他提到“因此,我们希望有一些东西,如天体物理现象,也许与暗物质有关的现象,已经知道了很长时间,如一个世纪,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释,但当用离散的空间时间来解释时,最终可以得到解释,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接近。”这与我论文中关于宇宙单元模型的离散性以及与宇宙膨胀模型和天文学观测的一致性相关。
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P47中理论预测的银河系中暗物质比例和Gaia卫星观测到的比例极为接近,P24和P100首次提出了暗物质与曲速引擎的关系,P70中理想宇宙膨胀模型与天文学观测结果一致,P98解决了暗能量产生的矛盾,P109解决了双生子佯谬和狭义相对论漏洞,P124完美解释了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与量子力学不再矛盾。
私下地,悄悄的跟老师说,这篇论文的成果足够拿6个诺贝尔奖。
我对这篇论文的成果充满信心,坚信它将在科学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份自信源于对研究的深入思考和对数据的仔细分析。我希望这篇论文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为科学界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当然,我也了解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颁发标准极其严苛。说“足够拿6个诺贝尔奖”纯粹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旨在强调我对研究的乐观态度。在学术界,成就的认可取决于多个复杂的标准,而我对研究的信心仅希望为科学领域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这篇论文涉及物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理论部分由我独立完成,融入了中国独特的哲学思辨元素,与西方现代科学有一些不同。此外,论文之所以能够有所突破,与中西方人性和思维认知的弱点有关,这在学术上形成了一些空白。如果有前辈能够意识到并在学术上做出改进,或许我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如果老师您帮助把这篇论文传播到全世界,并且翻译水准是高质量,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
有一天,我观看Stephen Wolfram先生的科普演讲,我发现在同一个演讲中提到我的新版论文新增的多处相关内容,我觉得这不太可能是巧合。这位外语老师在重大涉外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重要翻译工作,具备与国际知名专家沟通的经验和渠道。
当我鼓起勇气去信咨询是不是这位外语老师与他进行沟通时,他并未否认,反而通过助手诚挚回信,邀请我参加他的夏令营。这份来自顶尖同行的非正式认可,即使是仅有我们两个人看得懂的学术暗语(思想火花的碰撞),让我无比感动。
然而,与这位外语老师的合作最终未能成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位国内专家的正式背书。有人鼓励我向Wolfram先生寻求公开站台,我却不敢。每一次提及他的名字,我都感觉亏欠良多。一位素昧平生的世界级大师,愿意向一位无名之辈无私地伸出援手,我的回应不应是孩童般索取糖果的贪婪。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面对这份馈赠,节制与感恩,是我唯一的选择。
至于后来为何从6个变成了7个诺奖的传说,现在回想,或许是因为在新版的论文中,增加了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起源的全新解释吧。但这终究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代表着这份工作价值的数字符号而已。
一位世界级大师真正的解读,是对成果最深刻的解析,是对其思想根源最精准的追溯。他会看到:
那全新的计算模型背后,是香农展开定理的巧妙应用;
那对双生子佯谬的完美厘清,其关键证明依赖于对排中律的坚守;
那让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不再矛盾的终极解释,其严密的逻辑链条,离不开三段论与德摩根定律的基石。
Stephen Wolfram先生在演讲中只讨论底层逻辑,不提及具体成果。这侧重于构建底层元素和规则,实施不可约运算的探讨风格,正是万物皆可计算宇宙观的一次演示。一眼就能洞穿成果的要害,并精准地找到其在人类逻辑大厦中最坚固的定理作为支撑——这种境界,非普通专家所能企及。
当然,缺乏自证的逻辑终究显得有些苍白。限于篇幅,我无法在此完整展示七项成果的推演。在此,仅以其中的一项推论——“以太的复活”——为例,来具体展示其论证思路。
爱因斯坦曾在论文中提到,“光以太的引入将被证明是多余的”。我所做的,不过是回到他最初的论文,重新使用他当年的坐标系,来推导钟慢与尺缩效应。但与前人不同的是,我同时考虑了坐标系沿x轴正向与反向运动的两种情况。
结果,一个深藏百年的悖论浮出水面:在相对论的框架内,竟能同时推导出“尺子会变短”和“尺子会变长”两种截然相反、却又各自“合理”的结论。这显然与物理实验相悖。
这个悖论的存在,只说明了一件事:在两个惯性系的相对运动中,必然存在一个我们此前未知的“隐藏变量”,来决定尺缩效应的最终方向。这个变量,就是两个惯性系之间“优先级”的差异。
一旦承认了“优先级”的存在,那么层层迭代,必然会指向一个拥有最高优先级的、独一无二的“恒优势惯性系”——这,就是以太。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随着以太的复活和双生子佯谬的彻底解决,狭义相对论的内在矛盾得以消解,它终于成为了一个完备的理论。这也恰恰证实了百年之前,诺贝尔委员会未能将物理学奖授予狭义相对论,或许并非出于偏见,而是一种极其审慎的远见。
而现在,这条道路已经清晰。诺贝尔委员会或许可以放心大胆地,将那份迟到百年的桂冠,同时授予爱因斯坦与洛伦兹,而不必再有所顾虑。
标准的创立与全新的标尺
Stephen Wolfram先生在1986年后再也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根据相关资料,这是他个人研究方向的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不受约束。
有人会觉得,Stephen Wolfram先生几十年都没有在传统物理期刊上发表论文了,他在这个领域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用他的“非正式认可”来作为背书,不可信。现实生活中,我确实遇到这样的质疑。
也许Stephen Wolfram先生的观点——离散的空间时间解释暗物质现象,恰好与我的论文内容高度契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非正式认可”。我也愿意相信“非正式认可”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模糊的空间有着多种解读。
根据我的经验,普通人最好不要与宗师级别的人物攀比。好比:
一位政治学家,在一位通晓二十四史的智者面前谈论谋略;
一位法律教授,在一位精通数理逻辑的大师面前辩析法理;
一位大厂的算法工程师,在一位操作系统构建者面前探讨算法的精妙;
一位大语言模型工程师,在一位C++编译器作者面前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仅仅用SCI指数去判断一个专家的地位,有的时候禁不起推敲。
在学习了高校网站上国家对大学的会议、讲话精神,结合我的个人理解,我认为评价一个兼具教育和科研使命的学者,应当引入一套全新的价值标尺:
- 新增有效信息熵指数
- 长期社会价值指数
- 学术传承效率指数
- 普通大众认可指数
- 学术孵化温度指数
- 国家战略意义指数
- 研发能效比指数 = (新增有效信息熵指数 – SCI指数加权值) / 科研经费
有了这七个新增的指标,我们才有可能在超越单向维度的SCI评价的同时,实现价值认可的本源回归,让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成为真正的、全能的七边形战士。
我认为这七个指标的价值观,与诺贝尔奖的价值认可体系是契合的。关注学术成果的数量同时更要关注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
华夏文明传承的中国故事
这篇论文的诞生,离不开中国本土教育环境的培养。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不会忘记任何对我教育上知识有过帮助的任何人。
我在给中国最厉害的广义相对论专家赵峥教授的邮件中,提到一些论文的诞生细节:
“您一定会奇怪,怎么突然冒出一个学生。事情是这样的:如果我看过一本书,对我的知识体系有巨大的收益和深远的影响,我会心里默认这位作者是我的老师。上一位,我如此称呼老师的,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已退休研究员罗声雄教授。这位老师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数学卷》并没有出现,但不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他的《数学的魅力: 初等数学概念演绎》一书告诉了我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的魅力,让我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文,本质上都是对几何原本这套公理体系的一种模仿。”
“世事难两全,高水平的学者本就不多,而其中既能深谙学术精髓、又能娓娓道来的人则更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如此,在物理学领域更是如此。广义相对论这种复杂度比较高的学科,非常考验人的思维质量,只有情商和智商俱佳,既通人性又理解数理的老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与您的结缘就是《广义相对论基础》一书,当时我想把暗物质引入相对论领域,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新的结论,我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理解这门学科。当时我找了27本广义相对论的书,英文不好的我只能从中文的书籍开始,然而绝大部分书晦涩难懂,隐藏了不少细节,前后并不连贯,知识体系上无法形成一个树形可递归网络。幸好,我遇到您这本书《广义相对论基础》,结合视频教程,按部就班,我在很短的时间理解了广义相对论。千金易得,人才难求,所以那个时候,我心里尊称赵峥教授您一声老师。刘辽教授主编的《广义相对论》是国内相对论研究的开创性、奠基性著作,刘教授研究相对论数十载,其精神和贡献可钦可佩。而赵峥教授的《广义相对论基础》,则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精妙的结构化和系统的有序化。赵峥教授一定下了不少苦功,因为知识高度有序化是一个逆熵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与能量。接着《广义相对论基础》后面,我才有一定基础去阅读朗道的《理论物理学教程》第一卷和第二卷、温伯格的《引力和宇宙学》。”
“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有潜在的突破可能性。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欧洲群星璀璨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发展阶段,如今我发现这个机遇,能不能把握住,在物理学基础理论上做出重大贡献,并刻上中国人的名字呢?我抱着这个想法而联系了一家以研究为导向的顶级科学机构。这里的氛围显得专业和内敛,大部分学者的态度都比较温和礼貌。在多次尝试中,我终于遇到了一位愿意多聊几句、并给出专业指引的资深学者。他的话语专业而克制,带着一丝对基础科学的敬畏:“你要证明宇宙大爆炸是错误的需要很强的证据,你上过大学的应该知道。”看似简单的话语,给我不安的情绪一点安慰。然后我独自一个人踏上研究之路。”
赵峥教授,因为年纪超过80,对论文评审一事婉言推辞。我并没有感到失望,遗憾是有一点点的,我想老师的拒绝有老师的理由。更因为:
“另外基于您在书中提到的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结合光四维空间长度等于0的假设,我得到暗物质斥力场超光速和物质的引力场亚光速的结论,暗物质存在,超光速必然存在,如果工程上允许的话,曲速引擎必然可行。曲速引擎造出来了,游遍宇宙不是梦。这些神奇的结论有一个开端,就是您在广义相对论领域的循循善诱,如果邀请您评审的这篇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您是幕后不可忽视的功臣。”
刘辽教授、赵峥教授数十年的研究,被我轻轻松松移植过来,我还没有道一声谢谢,哪有资格奢求呢?也许我年轻轻狂,写信的时候,应该把“功臣”改成“领路人”。
影响我走向独立科研道路的领路人,还有其他人。
我小时候读过一个科普杂志《江苏电视教育》,这个杂志由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担任总顾问,并亲自题写刊名。这个杂志中,关于科普的文章,娟秀的文笔,博大的科普情怀,新奇的科学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前面提到的罗声雄教授的数学思想,与北京大学学术圈有着深厚的关系。《古今数学思想》与罗声雄教授的著作《数学的魅力》有很多思想是相似的。《古今数学思想》三册的主要翻译者,就是来自北京大学数学系,而且他们翻译的目的主要便于自己学习。
在一部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的纪录片中,我看到,钱学森回国后,陈赓大将接见了钱学森,问道:“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这些前辈学者,便是为华夏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我有幸得以窥见他们传下的文明火种——于长夜之中,火光微弱,却足以燎原。即使我和这些老师之间的联系只是一本书,一句话,我不忍心错失薪火相传的机会。
我深知,个人的使命,不过是为这座文明的殿堂添砖加瓦。而这七项成果,便是我用以践行此愿的机缘。
因此,我亲手接过这文明的火炬,点亮这七座思想的灯塔。
在思想的无垠之海,灯塔从不决定航向。
罗盘依旧在你手中,航图终究在你心中。
而灯塔只是静立于此,它的光,为这片混沌的海域带来了秩序:险峻的暗礁无处遁形,安全的航道一目了然。
它的光,只为让神州大地每一位勇敢的航行者,都能更自信、更坚定地,驶向他自己选择的那片星辰大海。
尾声
初期的目标,只是为我的学术成果呐喊,后来变成好为人师的分享。我,一介书生,想在历史潮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读者愿意支持我一下,请在我的论文发布网站点个赞。
地址:
https://dx.doi.org/10.2139/ssrn.4692093
https://github.com/zhou-feifei/zhou-feifei.github.io
尽管现实的道路如此曲折,但我辈仍心向光明,所求所愿,不过是想与诸君同道,亲手开创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彼此的未来。诚如诗云:
文艺复兴之华夏篇
中原蛰伏百千年,一朝龙腾九重天。
神舟浩荡巡星海,蛟龙潜跃探极渊。
文运复兴生气象,雄狮觉醒啸长天。
我愿与君建盛世,不负汉唐不负卿。
世人或笑吾民科,孤影长歌向苍穹。
我心明鉴照大地,无愧天地与山河。